找到相关内容131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生命究竟的意义(一)

    的问题,行为也不会偏袒 8.以慈爱和悲悯的态度对待一切有情,平等地去利益他们。这就是获得珍贵人身的主要目的,就是人生究竟的意义。 9.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有最最恒久的安乐,就是大解脱。大解脱的意思是去除两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0010877462.html
  • 问:什么叫八关斋戒? 为什么受八关斋戒?

   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、暂时的出家修行的戒律与斋法。因为在家修行的人,家庭的、社会的种种事务很繁忙,要想修行,障碍也很多。佛陀悲悯在家弟子让他们能够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,种出世的善因;又能够适应在家人生活的特点,所以特别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,就是八关斋戒。当然,出家人为了使自己的戒行真正达到清净也应该受持八关斋戒。这个“八”字,是指的八条戒律,所以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2178140.html
  • 佛法修持十八最要法

    佛法修持十八最要法夏日仓·甘丹嘉措 著 宗峰法师 译 众善出处上师天, 不离我顶住庄严,宏恩浩浩无能酬。 善依如此具相师,此乃悉地真根本, 敬信祈祷此最要。暇身难得今已得, 佛法难值今已值,应勤断恶修善行, 令具大义此最要。死主大魔无悲悯, 大难无计可遮避,突然死至将奈何, 法心相融此最要。不赴恶趣凭信无, 能救无欺唯三宝,应以至心而依托, 恒诵皈依此最要。信业因果法之基, 安乐果由善...

    夏日仓·甘丹嘉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4385633.html
  • 问:学佛必须吃素吗?

    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?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,是因于对畜生道众生的悲悯,是对他们被残杀、被屠戮、被烧煮等惨烈遭遇的不忍。任何人,在面对碗盘里的肉块时,都应该想想它们从活生生到被做成所谓‘美味佳肴’过程中的残酷经历,如果他还吃得下,那真是连一点点的悲心也没有了。连孟子都说:‘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’,这种没有悲心的人,也可以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295289591.html
  • 东林慈善倡议援助海地地震灾民

    社会善心人士发大悲心,随缘布施,所有款项东林慈善功德会将通过中国红十字会转交给灾区人民,截止时间为1月31日。 让我们以最大的悲悯为海地祈福!祈愿海地地震灾区,生者远离灾难苦厄,死者免堕得生净土! ...

    佚名

    |东林慈善|海地地震灾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0/01/23240397029.html
  • 福田

    自己的福田了。可这福田又常常杂草丛生,一离开寺院就遍身污烟瘴气……  他也曾经恭敬父母师长,悲悯贫病孤苦人,感觉自己内心清净圆满的无上福田。可这福田又常常被人间烟火缠缚,成为情识烦恼的樊笼……  若说恭敬供养三宝,他难以日夜恭敬供养——贪嗔痴妄常在,金钱布施有限,福田总难长久;若说日日报恩,月月悲悯,他更觉得像蝼蚁上于高山——爬得苦、活得累,愈来愈有心无力了……  福田在哪里?  窗外传来几声“呱呱...

    方 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1740653.html
  • 慈善事业与佛教文化

    慈善其实就是一种出于爱心的利他行为。慈善文化就是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心。而这与佛教文化中的悲悯众生、布恩施惠、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发展慈善事业正是践行佛法的要求。佛教发展...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根深蒂固的。“老其老,慈其幼,养其孤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 慈善其实就是一种出于爱心的利他行为。慈善文化就是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心。而这与佛教文化中的悲悯众生、布恩施惠、救苦救难...

    弘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3151917.html
  • 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——梁漱溟佛学思想的特点及现代意义

    的不懈追求  梁漱溟虽在形式上并未出家,但如作过细的考察,会发现:梁的一生仍是本着佛家精神行事。他一切言行举止的出发点是悲悯众生,普救众生;他一生追求的志向是不做俗人,而做超俗人。这实现此目标,他甚至...,救人先救心。选定一种宏愿,专注一处,不敢旁鹜;虽入世而不以生死为念。他的名言是:“无我为大,有本不穷”,这里的本就是指对庶民百姓的悲悯与爱。  梁漱溟佛学思想将佛、儒两家中最集中和最有价值的看法抽取...

    张文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1061488.html
  • 浅析弘一大师的最后遗偈和遗墨

    临终时心境的写照,交织着大师对娑婆世界中众生的悲悯眷恋之情和解脱尘缘,即将往生西方净土的欣慰之意。  在大师60多年的世寿中,他历经世事的沧桑,世态的炎凉,也阅尽人世间的尔虞我诈、弱肉强食以及生老病死等...和驻锡过的天津、上海、杭州、厦门等地,均已沦于日寇铁蹄下。国家危急、生灵涂炭,无疑给晚年的大师更增添了莫大的悲哀。大师的悲,除了悲悯众生的经常苦业外,也包含有爱国的忧患意识。  正是由于大师的大悲,...

    施荣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2363586.html
  • 悲心的所缘与行相,心之力量难思议

    正道。迷失解脱道而误入歧途的众生,即失道众生。比如,外道将五火焚身、单脚独立、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,所求是解脱,所行却成了束缚,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。见到这种情形后,油然生起悲悯心。  九、非...不由心生悲悯。  十、瘦涩众生:“瘦涩”即不圆满,福慧资粮不圆满的大乘行者,即瘦涩众生。这一类众生虽然趣入大乘道,但因顺缘资粮不圆满,而受违缘的牵制,无法如实地修行,对这一类不圆满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3567512.html